新材料:自润滑纤维织物复合材料研究取得进展
自润滑纤维织物复合材料作为自润滑轴承的组成部分,具有高承载、耐磨损和免维护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飞机起落架、襟副翼、旋翼系统等部位。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先进润滑与防护材料研究发展中心复合润滑材料课题组,围绕自润滑纤维织物复合材料在基础研究和工程化应用方面开展研究工作,研制的多种纤维织物自润滑复合材料得到了工程化应用。
聚对苯撑苯并噁唑纤维(PBO)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化学和热稳定性,在摩擦学领域具有应用价值。PBO纤维增强的自润滑织物复合材料在重载、高速等复杂苛刻服役工况下,材料内部微结构发生变化,树脂基体发生降解和剥落,致使自润滑轴承等机械零部件使用寿命下降。层状硅酸盐片层间作用力较弱,在摩擦剪切作用下易发生片层滑移,形成活性二级粒子吸附在钢对偶面,同时,硅酸盐晶体结构破坏释放出大量悬空键可诱发摩擦化学反应,进而改善材料的摩擦学性能。据此,该团队制备了多种层状硅酸盐基功能材料,阐明了该类材料改性PBO纤维增强自润滑织物复合材料的摩擦学性能。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摩擦学》《胶体与界面科学杂志》《摩擦》上。
该工作基于层状硅酸盐改性PBO纤维增强自润滑织物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的研究,利用酸刻蚀扩大HNTs内径以提高HNTs负载能力,用APTES修饰HNTs以在HNTs表面捕获3~6nm的AuNPs,利用真空注入离子液体制备了微胶囊(HNTs/Au@[HMIm][NTf2])。该微胶囊的加入提升了自润滑织物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热导率,使磨损率降低了58%,在对偶面形成了厚度约40nm的摩擦膜。
科研人员分析摩擦膜发现,微胶囊主要以铺展-吸附和摩擦化学两种机制发挥抗摩效应。研究发现,摩擦过程中层状硅酸盐进入摩擦界面,发生解离、破碎和片层滑移,吸附或填补到摩擦副表面;在机械研磨和摩擦热作用下,对偶钢表面大量Fe被活化,HNTs晶体破坏产生的活性基团Si-、-Si-O-、-Mg-OH和活性Fe键接形成Si-O-Fe、Mg-O-Fe金属陶瓷相,[HMIm][NTf2]所含活性元素F、S和活性Fe反应形成FeF2和FeS,生成的铁氧化物(如Fe2O3、Fe3O4和FeO)等共同存在于摩擦膜中,提高了复合材料的耐磨性。
相关研究成果以Mono-dispersed AuNPs decorated enlarged halloysite nanotubes to encapsulate [HMIm][NTf2] microcapsules for improving the wear resistance of composites为题,发表在《复合材料A:应用科学与制造》上,并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3件。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支持。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表明证实其描述或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3、若因版权等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络,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电话:0755-32905944,或者联系电子邮件: 434489116@qq.com ,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4、在本网发表评论者责任自负。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发言请遵守相关规定。